#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这几天,川普上台后这一番轰轰烈烈的关税战目前看起来是消停了一些,中美双方基本达成协议,美国放弃加设高额关税,而我国同样放开对美国的关税限制,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如果一直关注动向的朋友就会意识到,这期间虽然老美是关税战的发动者,但几次都是主动请求与中方对话的。
为啥?我国手里的那张王牌,稀土很关键。关税战起初不少人还觉得美国会一直硬气下去,关税数额一再飙升,到后面几乎已经失去实际意义,因为一度高达145%的关税,数字已经不重要了。
但我国却不紧不慢,默默限制了对美稀土出口,而川普这边也态度转变,要求和谈……
不过,如今在几番和谈后我国确实也逐步放开了部分的稀土的管控,但放开并不等于取消,更绝非一下子全面放开,实际上,这个放开的力度要比我们很多人想得还要小,目前也就是对美国几家公司获批了一些许可,注意这些许可还未被完全核准,也就距离这部分被放开的稀土矿到这部分公司手里,仍还有一段距离。
而美国这边,其实早就对我国有意见了,还扬言要寻找新的替代者,是谁呢?蒙古。那么,美国既然早有寻找稀土“替代者”的心思,为啥不早点付诸实际,蒙古又真能用途美国的希冀吗?
中国稀土的真正优势,不只是“70%”那么简单
首先回答开头的问题,那就是美国为啥一直没找替代?实在上,美国想要找个新的稀土卖家的心思,早已有之,但问题在于,这种事不是美国想找就能找得到的,因为在稀土领域,我国的优势有点大。
当我们说中国掌握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权”,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是那句老生常谈的数据: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的70%。这个数字确实重要,但它只道出了冰山一角。真正让美国头大的,并不是中国能挖多少矿,而是中国能把这些矿变成什么。
要知道,稀土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轻稀土相对常见,而重稀土更稀缺、提炼难度更高,但却是高端制造业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
比如钕、镝、铽,这些名字听起来像化学课背的冷门元素,但它们正是打造战斗机、导弹、卫星导航、高端芯片、MRI 核磁共振仪和新能源汽车电机中不可缺的主角,高科技产业是美国的优势,但如各位所见,这些优势背后的原材料,却很依赖我国。
之所以说是“依赖”,就是因为美国不仅缺矿,更缺的还是“手艺人”——也就是把这些稀土从原矿里提炼、分离、净化出来的技术与产业。我国拥有全球超7成的稀土储备固然是优势在我,但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3 年的报告,中国还控制着全球约 92% 的稀土精炼产能,而美国目前在这一块几乎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是美国本土为数不多的稀土资源点,但它只能产出轻稀土,而且还是靠中国公司加工后再返销使用。
至于重稀土,那就有点不在业务范围内了,可以说我国在稀土领域是储备与技术双双遥遥领先的。
但如果以为中国只靠“产能”称霸?那就低估了几十年产业政策的耐心。早在 2010 年前后,我国就开始逐步推动稀土产业整合,限制低效开采,控制环境污染,同时扶持关键技术攻关。结果呢?从提炼到分离,从磁材制造到终端产品,中国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打通,闭环运行。
这是我国在稀土领域第三个领先的点:生态。这一点优势直观体现就是,哪怕他国真有能力提炼开采了,但过程中的排放污染问题不可小觑,最后算上各种善后治理费用,根本划不来,不如直接买我国的现成品。
这就是美国真正焦虑的地方——稀土在中国不仅是资源那么简单,更是“技术优势”和“产业压制”。直白点就是:美国不仅是没有多少稀土,即使有也做不出来他想要的稀土产品。
正常来说,美国除了我国,也可以找别的买家,就是少了点,但一旦碰上需要高强度磁性材料的装备,美国甚至找替代买家都不成,就真的绕不开中国。
据人民大学教授王孝松估算,一架 F-35 隐形战斗机需要消耗约 417 公斤的稀土材料。你没看错,是“战斗机级别”的刚需材料。
再比如马斯克去年也承认,特斯拉在推进人形机器人时因为稀土磁体供应紧张不得不延迟部分计划。说白了就是没了稀土,别说打“科技战”,高科技本身都成了摆设。
所以,这些年美国不是没在找替代买家,但确实有点难度,目前比如有可能有两家,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蒙古。
俄罗斯:理论上的替补,现实里的“看客”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能不能在别处找“稀土替代”?毕竟资源这东西不是中国专属,澳大利亚、巴西、越南、甚至美国本土其实都有稀土储量,但综合性价比实在太低,比如划得来的一个是俄罗斯。
俄罗斯的矿产石油资源世界上都算是有名的,当然也包括稀土,甚至在西伯利亚还有一些未被充分开发的矿带。
这本该是美国眼里的潜在“反制选项”,但很可惜,俄罗斯自己也还在靠中国加工稀土材料。
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稀土分离与提纯的成熟工艺,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积累超过 20 年。俄罗斯虽然也想多赚美国的钱,但实际操作层面,能不能独立完成全流程生产,连他们自己都心里没底。
再说运输通道。美俄之间正处在多方制裁与高压博弈中,你指望两国能放心搞稀土合作,政治上就不太现实,实际的运输也成问题。稀土运输成本高、监管要求严、加上俄乌冲突的变量,这个选项注定只是“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而且还有一点,俄罗斯也想自保,它自己要用的军工系统同样离不开稀土。
不管是S-400防空系统、还是超音速巡航导弹,都是稀土大户,并且俄罗斯也想将这部分稀土产能当筹码,在俄乌问题上与美方谈判,不会随便卖给美国太多。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局面:俄罗斯理论上可以支援美国稀土进口,但俄罗斯一方面技术上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因为地缘冲突也不想卖给美国,这里就只能说到最可能的第三号卖家,蒙古了。
美国找蒙古买稀土有戏吗?
俄罗斯这条路走不通,美国方面也将目光投向了其邻国蒙古。
蒙古这个内陆国家,东边是中国,北边是俄罗斯,战略位置很“微妙”,但国际上存在感实在不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蒙古不想改变现状。
所以我们能看到,过去两年,蒙古频繁对外释放合作信号,要跟法国开发铀矿、要与印度做焦煤生意,还表示愿意与美国在稀土和关键矿产上展开深度合作。
早在23年 8 月,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访美,与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以及国务卿布林肯分别会面,签署了有关关键矿产的合作备忘录。
美国看到了机会,立刻加快推进。
今年 6 月,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找到“创造性的方式”,帮助蒙古国将关键矿物推向全球市场,摆脱对中俄两国通道的依赖。
听起来挺美好,但现实呢?很多朋友应该也猜到了,双方就稀土上的合作议程23年就有了,但如今美国还得在稀土上对我国低头,就知道这事多半没成功。
这里面的问题,技术上就不说,先说运输成本的问题。蒙古是个纯内陆国,没有海港,所有货物都得通过陆路转运。现有的通道基本依赖中俄两个方向,而美国设想的“绕开中国,经俄罗斯去印度”路线,除去运费会高得吓人外,如果俄罗斯中途有变,稀土也到不到美国手上。
其次是合作对象的问题。美国拉法国、拉印度入局,看起来是在“多边合作”,但实际上无异于将蒙古推到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因为这样一个声势被搞大了,而这项合作只要我国稍加注意,就很容易告吹。
为啥我国能在这事上能量这么大?
首先蒙古确实资源丰富,但其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尚浅。大规模采矿和分离项目的建立,需要时间、资本、技术支持,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美国不仅等不起,中途蒙古恐怕也得和我国取经。
再有最关键的一点,中国才是蒙古最重要的客户。2024 年前 11 个月,中蒙贸易额同比增长 11%,中国占据蒙古国出口市场的 91.2%。如果蒙古为了卖稀土而得罪中国,只能用丢西瓜捡芝麻来形容。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察人士认为,蒙古国引入美欧印参与矿产开发,并非出于商业理性,而更像是一种“战略试探”——试试看中俄的反应,压一压谈判空间。
目的大概率不是真觉得可以买到蒙古稀土,而是希望我国这事上态度软一点,给美国留点面子。
总结
写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在这场中美稀土博弈中,中国的核心优势从来不只是有多少稀土矿,而是资源和技术都在手里,美国想脱钩,绕不开中国的提炼技艺;俄罗斯虽有资源,但技术力撑不起野心,也无心帮助美国;至于蒙古虽有潜力,但通道、资金、能力都不成熟。
配资网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